絮語.語境.輪廓:2012年臺北藝術節《早餐時刻》

作者:薄光

場次:201281019:30
地點:臺北市水源劇場 
團體:孫尚綺、崎動力舞蹈劇場
旅德編舞家孫尚帶來的創作團隊和雷索(Annpaola Leso)、黑尼耶斯(Ruben Reniers)、皮塔(Fernando Balsera Pita)三位舞者,結合肢體動作、接觸即興、同步錄像剪輯勾勒介於夢境與現實之間未曾成形的心理狀態。於是,舞臺上一女兩男所演繹的三人關係和三人持續逸出身體互動現場,對於他人或是自我之「觀看」織就的綿密網絡逐漸填滿觀眾所期待的表演文本。
剛開始,荷諾斯基靜靜趴坐在餐桌上,黑尼耶斯持著攝影機背對觀眾走向荷諾斯基,即時投影畫面從地面漸漸拉向荷諾斯基的空洞面容。緊接著三位舞者圍坐餐桌,快速的手勢與手臂互動在餐桌上彼此交纏、拉扯,並隨著身體接觸與肢體即興的發展,演繹關於欲望、不安、自我凝視的主題。
就舞蹈動作來看,不同動作風格與質地的衍異顯現著編舞家和舞者密集工作發展出的細密紋理。舞者運用不同的動作特質,充分而細緻地演繹受到欲望與不安驅動的身體、執行技巧的舞蹈身體、抑或是提供想望的神話意象,餔陳出身體話語的層次感。受到難以明說的情緒驅動的抽搐動作、傳遞欲望的身體撫觸、甚至走向極端拉扯身體的動作、或是荷諾斯基配合音樂創作者佩索能(Markus Pesonen)以提琴弓拉奏撥奏電吉他的聲響傳遞的無旋律聲響不帶情感的上下跳動、以及接觸即興和純粹動作發展,直到黑尼耶斯戴著蝴蝶翅膀出現,在舞臺深處展現雙手和雙臂和身體之間細膩的互動。
在跳舞之外,舞者和編舞家同時要在舞臺上完成一部舞蹈電影。舞者們輪番持著攝影機,遊走在演出空間周邊,執行精準的動線與鏡位,拍攝他人的身體互動、或預設鏡位自拍。通過錄像藝術家荷諾斯基(Krysztof Honoski)的即刻剪輯,舞者對於他人/自我心理情境的觀看構成舞臺上方投影幕框架的主要內容。
影像與身體演繹的同步發生,令人期待兩者之間的對話所驅動的形式動力。細密的身體演繹、投影幕中投射欲望的視野、舞者穿梭影像/現實空間的路徑、以及影像剪輯程式在舞臺畫面中彼此置換,使得觀眾所閱讀的身體話語隱匿在身體、影像、空間、聽覺的複合媒材交織而成的網絡當中。然而,進一步細究影像的內容和質地,僅見從舞者身體轉譯而來的黑白彩色影像、多重視野的置換,將欲望稀釋成在影像蒙太奇下快速逝去的視覺符號,構成一片抹除(voiding)同感的空白。
《早》回應藝術創作恆常的命題:陳述愛欲、不安、想望、孤寂,並找尋足以穿越這些難以名狀的情感的形式語言。而細究舞作當中高度個人化、內向性的舞作命題和形式特質:低度呈現性(presentational)的動作質地、循著舞者心理路徑而延展的舞臺動線、片斷的觀看、投影幕上構成數個鏡頭的光點,創作者所踏出的路徑僅僅勾勒出從內在心境發出的絮語。穿梭私密絮語的構成過程(structuration),我們感覺到,構成舞作內涵縱深的語彙和舞作在時間軸上發展的語法,兩者的聯集似乎無法提供觀眾敘說 / 解讀舞作主題的具體語境。在失去語境的孤寂感中,當代藝術創作的私密發話卻向我們發出朝向複數感受空間的邀約/詢問。我們好奇這樣私密的發話(例如舞作尾聲,兩位舞者難以名狀、越出形式的低聲嘶吼)如何在失去語境的孤寂感之中,澱積成為足以凝聚關心的輪廓?

 

發表迴響